政讯通中心

黑龙江扫码点餐消费现状调查丨8成消费者遭遇强制关注点餐现象

发布时间:2021-05-31 20:54:20  作者:佚名   来源: 黑龙江消费者协会

 随着智能化的普及,扫码点餐慢慢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部分餐饮场所在点餐、买单时服务员常常会指引消费者扫码点餐。部分商家扫码后仍必须“强制关注或授权个人信息”才能进行点餐消费,变成了商家“流量捆绑”的现象。扫码点餐虽然便利了商家和消费者,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泄露等隐患。与此同时,扫码点餐成为商家提供的唯一选项也造成了部分消费者的不满。

1.jpg

       为了对我省扫码点餐消费情况有快速地了解,2021年4月16日到4月18日,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开展《扫码消费问卷调查活动》。本次调查采取线上调查的方式,共采集10315份问卷,并对问卷调查数据展开分析研究。

      1、 扫码点餐消费群体属性特质明显,以中青年群体为主,上班族为消费主力

2.png

      我国于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007年智能手机诞生和普及。这两个原因导致老年人很难成为使用扫码点餐的主要群体。而学生尚未实现经济与时间自由,在餐饮消费市场的占比较小。可见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而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群则同时享受到了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网络基础,并且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成为使用扫码点餐的主要群体。

     2、电子点餐现象日益普及,近九成消费者使用过扫码点餐

3.png

       据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扫码点餐的现象已日益普及,消费者对扫码点餐模式接受度较高。由此反映出,人工传统点餐模式正在被电子点餐模式逐步取代扫码点餐已成为不少餐饮场所的“标配”。

      3、 八成消费者遭遇强制关注点餐现象,大半消费者对“强推式”服务反感

      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餐厅存在扫码点餐强制关注的现象,强制关注公众号是电子扫码后的“必经程序”。

4.png

       由图示可见,扫码点餐虽然有着电子类服务特有的便捷优势,但大多数消费者对“强推式”服务会感到反感。

5.png

      4、 点餐平台存在套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现象,五成消费者被后续广告信息困扰

      调查显示,“注册授权商家或第三方获取地理位置、账号等个人信息”、“微信登录授权昵称等个人信息”是点餐平台套取消费者信息的主要手段。

6.png

      问卷调查显示,在注册会员或关注公众号等授权个人信息后,有大部分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关于优惠券、广告等推送信息,被迫接受垃圾信息打扰;少部分消费者表示收到关于优惠券、广告等推送信息可以了解一些动态信息。显然,商家频繁地推送信息给消费者造成了困扰。

7.png

          5、“无奈同意,事后再一个个取消”成为消费者扫码就餐被强制关注或注册个人信息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8.png

        在对消费者外出就餐遇到扫码强制关注或注册个人信息才能下单的情况进一步调查时发现,“无奈同意,事后再一个个取消”成为消费者解决扫码就餐强制关注或填写个人信息情况后的主要措施。

       6、“加强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是消费者对扫码点餐行为隐私保护方面的主要建议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消费者中,“加强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技术手段”、“应完善相关法律政策”、“提升用户安全意识”三方面是消费者对扫码点餐行为隐私保护方面的主要建议。

9.png

      根据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人工点餐正在被逐步取代,扫码点餐现象日益普及。其中,被强制扫码点餐的消费者占比高达80.29%;更有30.6%消费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66.91%的消费者遇到过必须给出个人信息才能点餐的情况;57.38%的消费者后续经常收到了关于优惠券、广告等推送信息,被迫接受垃圾信息打扰。可见让人反感的不是扫码点餐这个形式,而是扫码点餐时不得不关注或交出个人信息,让人感觉麻烦同时也担心隐私泄露。针对消费者被“强制关注”的现象和倾向的对策建议,现提出以下建议:

      1.督促餐饮行业优化点餐服务,规范餐饮行业“扫码点餐”行为

      相关部门应以更具体的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扫码点餐行为,明确扫码点餐的操作标准、可行方式、信息保护范围,划出扫码点餐的服务禁区,通过约谈、查处、曝光、警示等方式,给扫码点餐打上“扫码监督”的烙印,倒逼商家规范自律。

      2.餐饮商家自主提供多种点餐方式,健全扫码点餐机制

      餐饮商家应该坚持传统点餐和扫码点餐两种模式并行,由消费者自主选择点餐模式,同时餐饮商家必须依法依规恪守信息收集底线,摒弃超范围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健全信息保护机制。

      3.强化第三方平台的连带责任制,严格整治大数据泛化现象

      扫码点餐后,一些商家公众号会强制推送广告,不胜其扰。建议相关部门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二维码的使用识别标准,减少或禁止公众号平台对用户信息的强制收集,从严整治一些第三方平台的泄漏、滥用数据牟利等行为,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基础上,遏制“大数据”泛化、被迫化等现象。


原文链接:http://www.hljs315.org.cn/wangzhan/index/xiangqing.html?id=927

上一篇: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发布40款蓝牙耳机比较试验结果 下一篇: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体登记一体化 广东省深圳市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参考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网络传媒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参考网 dajiack.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8516948318,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